美國實際工資增長在走下坡路 勞動力供應很充足
據《福布斯》雜誌報道,低達3.9%的失業率,似乎表明美國經濟已經處於“充分就業”狀態中。對於經濟學家而言,充分就業意味著失業率要降到不會引起通貨膨脹上升的最低水平。棘手的問題是,即便是真的實現了充分就業,但是充分就業者尚未看到幅度足夠大的工資增長。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。按理說,當失業率處於如此低的水平時,工資通常會加快上漲。正因為工資增長長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中,所以當8月份就業報告顯示美國“生產和非監督員工”的平均時薪年增長率為2.8%時,人們會感到歡欣鼓舞的原因。媒體報道稱,這是美國自2009年以來最快速的工資增長。從狹義上講,事實的確如此。但是,在現實生活中,情況並不是這樣的。
除了就業數據,美國勞工統計局還彙編了消費者價格指數主要的通貨膨脹衡量標準。在平均時薪上漲2.8%的同一期間,美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.7%,意味著生活成本平均上漲了2.7%。當然,你的生活成本是高是低,取決於你怎麼花掉自己的錢。但是,除非你在過去的一年內沒有住房或交通支出,否則你的生活成本很可能至少上漲了2.7%,有可能會更高。如此一來,2.8%的工資漲幅實際上相當於根本沒漲。自去年以來,經通脹調整後的工資保持持平狀態。這肯定不是自2009年以來速度最快的工資增長。不過,在新聞中,你讀不到這樣的內容。經濟學家和記者都瞭解通脹。他們經常報道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,而不是工資增長。因此,他們假設通脹無關緊要。但是,事實上,通脹很重要。那些收入跟不上通脹上漲速度的工人,發現自己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。最終,他們會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,並找個人來當替罪羊。
從經濟理論層面來說,勞動力稀缺應該會迫使雇主漲薪。在某些情況下,這種事情的確會發生。但是,它忽略了一個關鍵點。在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可以實現自動化的大環境下,勞動力並不稀缺。事實上,如果將機器勞動力計算在內,美國的勞動力供應很充足。這或許是美國實際工資上漲緩慢謎題的答案。低工資工人沒有要求加薪,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被雇主炒魷魚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雇主並沒有動力給工人漲薪。不幸的是,隨著技術的進步,越來越多的人會變得更窮,更不快樂。從技術層面來講,工資之所以不漲,主要是因為許許多多低工資勞動者在經歷了“大衰退”之後重返勞動力市場。這群人拉低了美國工資的中位數。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賈伊·香博說:如果低工資工人繼續增多,那麼美國整體工資水平還將繼續下滑。一些經濟學家認為,生產率增長不足,是美國實際工資不漲的原因之一。美國的生產率增長一直處於下行軌跡中。其它發達經濟體的生產率增長也在走下坡路。根據麥肯錫發佈的報告,1987年至2004年,美國勞動力生產率增長平均幅度為2.1%,但是自2011年以來平均增幅僅為0.7%。
文章來源:《華爾街見聞》更多資訊,登錄《華爾街見聞》,網址:http://wallstreetcn.com/